“原年人”的花样春节
2021-02-18 09:34:00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法治周末记者 高原
总有连接可以跨越千山万水,无论在哪里过年,心中所盼,皆是团圆。
这个春节,为了配合疫情防控,千千万万的人选择了就地过年。
2月10日下午,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司长朱小良表示,今年全国36个大中城市,就地过年人数比往年增加了4800多万。
没有催婚和父母的唠叨,“原年人”(今年春节留在原地过年的人)也成了新的网络热词。对于很多就地过年的年轻人来说,这也许是他们第一次自己过春节,但这并不代表没有年味。
“这个年,不给国家添麻烦,也是留下过年特有的意义。”微博上有人如此表示。
回家,还是留下
1月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疫情高风险地区群众均应就地过年、中风险地区群众原则上就地过年、低风险地区倡导群众就地过年,非必要不出行。
对于正准备抢春运车票的异乡人,这个政策的出台,让大家开始重新安排春节的行程。
方莹就是其中一个。
2017年毕业后,方莹入职北京市一家民营企业任产品经理。她早在1月初就订好了春节回厦门的机票,每年的春节,厦门的温度大概在20摄氏度左右,方莹很享受这种从冬天回到春天的感觉,同时,种类繁多的海鲜也是年夜饭上方莹的最爱。
随着返乡防疫政策的陆续出台,她开始动摇了。“回,麻烦。不回,想念。真的很纠结。”身边的朋友同事陆续决定留京,也劝说她“留下来一起领红包”。
真正让她下定决心的,还是公司为留京过年员工所发放的福利。
“工会补贴600元,部门补贴800元,公司还给我们准备了一个防疫大礼包,有消毒液、口罩、酒精等,还有一个新年零食礼包。不过最吸引我的是附送的3天探亲假。”
方莹说,原本年前积攒的调休在3月就会过期,而公司特意为了“就地过年”的员工将期限延至9月。“本来因为不能回家过年有点伤感,但想到如果有额外的假期,我可以等到疫情平稳的时候再回家探亲。这个措施能让我说服自己留下来。”
直到春运的前一天,在部门要求报备是否回家过年截止时间前的两个小时,方莹才退掉了回家的机票。
交通运输部发言人在1月20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预计,今年春运客流量仅有11.5亿人次。而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前一年,也就是2019年,全国春运总客流量为30亿人次。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杨宏山认为,对于疫情防控,国家的基本策略是很明确的,就是要差异化防控,而这种防控就是要区分区域、区分级别、区分具体情况。
“目前倡导的过年方式,是面向广大公众提出来的,流出地和流入地又针对疫情形势和防控要求出台了更加具体的政策。”杨宏山说。
他表示,今年这个春节和以往不一样,在春节人口大流动的形势下,倡议“就地过年”,这个政策是比较理性的,它既考虑了局部疫情具有扩散的风险,同时也考虑到不同地方的差异性、人群的差异性、具体情境的差异性,与疫情防控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吻合的。
“没那么孤独”
取而代之的,方莹开始研究在京过年的行程安排。
“除夕和几个留京过年的闺蜜一起包饺子,初一去一趟前门大街,逛逛大栅栏……”方莹说。同时,公司也为就地过年的员工安排了各式征集活动。
“之前担心我们过年会落单,征集过要不要一起吃年夜饭,并组织了一些小规模的活动,比如,桌游或者包饺子。此前还进行过春节慰问品的投票。虽然没法回家过年,但公司在人文关怀方面起码给了一些慰藉,让我们不会那么孤独。”方莹说。
和方莹一样,“90后”的陈放也选择了留在北京过年。
陈放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初一至初三他需要去公司加班。“公司给出的加班费用还不错,除了本就有的带薪年假,另外还有3倍工资,折算一下,加班3天能拿到将近4千元左右的加班费。”陈放说。
而加班的3天,陈放中午1点左右到公司吃饭。“公司给定了豪华外卖,一份午饭的价格起码在五六十元以上。吃完饭开始干活,平时两个人干的活,过年有4个人一起干,比较轻松。”陈放说。
下午四五点钟左右,公司定的下午茶到了,咖啡、奶茶和车厘子轮番上。吃完下午茶,再干两三个小时又到了晚饭时间。晚饭依旧是豪华外卖。吃完晚饭接着继续干两个小时的活儿,就下班回家,然后打车自由报销。
“待遇好,赚笔零花钱,还为国家防控疫情作了贡献,我觉得挺好的。”陈放表示。
仪式感满满
不过,原地过年,意味着不能团圆,而“原年人”最牵挂的还是家乡的亲人,最难忘的是“戒”不掉的家乡味。
很多就地过年的年轻人收到了父母的快递。喜欢吃的香肠,家里做的卤味……父母把家的味道,一一寄送到孩子们身边。
京东大数据显示,截至1月25日,2021京东年货节期间异地订单量激增,整体增幅达到49.7%。同时,异地订单的流向呈现出两个明显特征。
一方面,一二线城市向三到六线城市发送的订单快速增加,这多数是在外打拼的年轻人为家人购买的年礼。在异地订单的发出城市中,沈阳、成都、北京、哈尔滨、长春等城市异地订单量增长均超过50%,其中沈阳增速最快,达到94%。
另一方面,从“老家”发出,寄往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订单也呈现出较快增长态势,这都是身在家乡的父母长辈给异乡游子送出的家乡年味。其中,北京接受异地订单排名全国第一,其次为上海、浙江和广东。
抖音上,一位姑娘甚至还收到了妈妈寄来的年夜饭菜谱。每道菜怎么做、需要什么,妈妈都一一画成简笔画菜谱,还打来电话讲解:“就照着我给你写的那个方,你就整妈那个方。哎呀老好吃啦,妈不嫌你胖。”
在除夕的前一天,方莹也收到了一个沉甸甸的包裹,包裹里装的是父母寄来的年货。
“光是海鱼就有5种,都是我妈妈在市场里买完直接空运到北京的。”方莹说,在除夕的年夜饭上,妈妈在视频里教了方莹怎么做鱼,闺蜜们每人做了家乡的特色菜,用方莹的话说,“仪式感满满的”。
“虽然想家,不过好在通讯方便,基本每天都会跟家里人视频连线。一家人平平安安,就是吉祥年。”方莹说。
催生新消费
数千万人原地过年,必然带动相关消费的增长。
据商务部数据,“2021全国网上年货节”启动以来,在线餐饮平台年夜饭系列商品销售额比去年春节同期增长96%,其中半成品年夜饭增长超380%。
2月初,饿了么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在线上供应年夜饭套餐的餐饮品牌数量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64%、参与门店激增260%,供应的年夜饭套餐数量更是同比上涨近3倍。
一家老字号饭店的负责人表示,鉴于春节居家过年的倡议,由于线上渠道没有地域限制,其早在2020年12月初就开始布局年夜饭,针对家庭餐桌推出半成品年夜饭礼盒。“我们根据年夜饭的消费场景以及聚餐人数,特意推出288元、388元、488元的年夜饭套餐。”
法治周末记者发现,类似杭州知味观食品有限公司、上海新雅食品有限公司以及苏州松鹤楼食品有限公司等知名餐饮企业均推出了全新年夜饭定制套餐,套餐价格从百元至千元不等,消费者可提前预订。
同时,往年过年期间冷清的酒店行业也在新政之下迎来火爆局面。
上海一家高端连锁品牌酒店店长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之前上海在春节的时候,本地客源量很少。不过,今年从除夕开始,就有很多本地的客源来入住,而且尤其是以家庭为主。我们现在的出租率已经达到了70%,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2月15日,根据支付宝数据,春节5天,酒旅小程序访问量激增203%,附带温泉、滑雪服务的酒店民宿成为了最受欢迎的产品,杭州、重庆、福州、合肥、成都成为过年宅酒店消费热度最高的Top5城市。
携程数据显示,今年春节酒店入住订单平均价格为2906元,平均间夜量达2.1,高星酒店占比达60%。
按春节期间酒店订单量排序,上海、北京、广州、三亚、深圳、杭州、南京、重庆、苏州、都江堰入围前十。不同地方的消费者喜好也各不相同,例如,在北京和广州,温泉酒店更受青睐,而在上海和深圳,近郊度假型酒店则更受欢迎。
(应受访人要求,方莹、陈放为化名)
责编:王硕